本站搜索:
您好!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林业百科
林业百科
林业百科高级搜索:
发布时间:
松突圆蚧
2004-09-30|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我国对内、对外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此虫1982年5月首先在广东省珠海市邻近澳门的马尾松林内发现,传播蔓延速度很快,据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2000年调查,分布面积已近2000 万亩,其中受害枯死或频死已更新改造的达数十万亩。该蚧群栖于松针基部叶鞘内,吸食松针汁液,致使受害处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从而使针叶枯黄、脱落。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连续几年受害,可造成松树枯死。
  寄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黑松(P.thunbergii)、加勒比松(P.caribaea)、南亚松(P.latteri)等松属植物。
  形态特征:
    初孵若虫 体卵圆形,淡黄色,长0.2-0.3mm、宽0.1-0.3mm。单眼1对,着生于触角下方侧面。触角4节,第四节最长,其长度约为基部3节之和的3倍,整节有轮纹。胸气门2对,足3对,发达,转节上有1根长毛,跗冠毛和爪冠毛各1对。腹面沿体缘有1列刚毛,臀叶2对,中臀叶外缘有齿刻,第二臀叶小,不二分。中臀叶间有长、短刚毛各1对。
    介壳 雌介壳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白色或浅灰黄色。介壳直径约2mm左右,有蜕皮壳2个;大小为1.25mm×0.71mm。1、2龄若虫蜕皮壳为橙黄色,偏于介壳一端近边缘部分。略有环状带纹。雄介壳长椭圆形,前端稍宽,后端略狭,大小为0.9mm×0.5mm。头端微隆起,淡褐色,有蜕皮壳1个,白色,位于介壳前端中央。尾端扁平,蟹青色。
  1龄若虫 介壳圆形,白色,边缘透明。2龄若虫,性分化前介壳圆形,中央可见桔红色的1龄蜕皮;性分化后,雌若虫体增大,雄若虫介壳变为长卵形,壳点突出于一端,褐色,壳点周围淡褐色,介壳较低的一端为灰白色。
  雌成虫 雌成虫孕卵前介壳略呈圆形,扁平,中心略高,壳点位于中心或略偏,介壳有3圈明显轮纹,中心桔黄色,内圈淡褐色,外圈灰白色。孕卵后介壳变厚,并偏向尾部伸展,成为雪梨形。雌成虫体长0.7-1.1mm,头胸部最宽0.5-0.9mm。体侧边2-4节稍突出,臀板较宽,硬化,虫体除臀板外均为膜质。触角瘤状,上有毛1根。口器发达。胸气门2对。臀叶2对,中臀叶突出,宽大,顶端圆,每侧有1凹刻,基部的硬化部分深入臀板中。第二臀叶小,硬化,不分裂。在中臀叶和第二臀叶间以及第二臀叶前各有1对顶端膨大的硬化棒。臀棘细长如刺,中臀叶间有1对。细而短,其长度不超过中臀叶;在中臀叶与第二臀叶间各具1对;在第二臀叶与第三臀叶的位置间各具3根;再向上常有很小的3根臀棘。肛门位于臀板基部。背管腺细长,在中臀叶间有1个,在中臀叶和第二臀叶间有3个(7和8腹节间),在第二臀叶前有2纵列,第一列4-8个,位于第六和第七腹节间,另一列5-7个,位于第五和第六腹节间。并且在后胸至第五腹节的边缘均有管腺分布。腹面的管腺细小,分布在头胸部和1-5腹节的边缘,在前后胸气门间呈横带排列,在口器附近及后胸气门下方也有分布。在口器前面近体边缘处的背面有1圆形突起。
  雄成虫 体长0.8mm左右,翅展1.1mm。触角10节,每节有毛数根。单眼2对。足发达。翅1对,膜质,具翅脉2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端部有毛1根。交尾器发达,稍弯曲。
  初孵若虫 呈长卵形,眼1对,发达,位于头前端靠近触角。触节4节,基部3节较短,端节最长。口器发达。足3对,转节上具有1根长毛,跗冠毛和爪冠各1对。腹面体缘生有1列刚毛。臀叶2对,中臀叶发达,外侧有缺刻,第二对缺刻很小。中臀叶间生有长、短刚毛各1对。
    生物学特性:
    此蚧在广东每年发生5代,雌蚧为不完全变态,雄蚧为完全变态。雌蚧发育所需时间,第一代约62d,第二代约需50d,第三代约需46d,第四代约需50d,第五代约需118d,该虫世代重叠,全年不同时期均可见到各种虫态的不同发育阶段。越冬虫态以若虫为主,1龄若虫占33.4%;2龄若虫占28%;雌成虫占21.2%。越冬各虫态平均死亡率为17.4%。雌成虫的孕卵量为18- 119粒,平均40粒。产卵持续期:第一代22-49d;第二代24-37d,第三代20-39d,第四、五代33-50d。卵期很短,产卵和孵化几乎同时进行。
  该蚧虫为卵胎生。卵在体腔内胚胎已大体完成发育,产出后在数分钟内或在卵粒离母体后即行孵化,产卵与孵化几乎同时进行。因一般产卵期很长,雌成虫寿命也很长。若虫孵化后在母体蜡壳内,约活动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待气候适宜时即行涌散寻找寄主生活。初孵若虫有向上或来往迅速爬行一段时间的习性,待寻找适宜的部位后,将口针插入寄主组织内,营固定寄生。当若虫固定后1h以上便开始泌蜡,经24-36h后蜡壳可完全盖住虫体。
  初孵若虫盛发期每年有4个明显的高峰期,分别发生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上旬;9月底至11月中旬。以3-5月第一次盛发期增殖数量最多,以后逐次减少。刚刚羽化的雄成虫,十分活跃,爬动或飞翔,寻找合适的雌虫,从雌蚧介壳缝中将交尾器插入,进行交尾。雄虫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死去。平均寿命7.8h,雌蚧生命力强,在松树砍伐后,日晒10d的枝叶中,其存活率仍在70%以上。
  雌若虫在第二次蜕皮后进入成虫期,继而开始孕卵。产卵前期是雌成虫大量取食阶段,对寄主造成严重危害。雄若虫在2龄后化蛹。因此末龄若虫发育期一般比雌成虫稍短。
  雄成虫不能作远距离飞翔。雌成虫产卵期长而卵期又极短暂,故全年呈现世代重叠现象,以至任一时期都可见各虫态的不同发育阶段。
    此蚧种群数量的增加与气温密切相关,3-6月份,月平均温度为22.5℃,林间种群数量增加较快,是此蚧增殖的高峰期,随着气温的升高,种群增殖数量逐渐下降,7-8月份平均气温为18.1℃,林间若虫的死亡率很高。
  传播途径
  初孵若虫很小,在尚未固定以前可随风力传播。营固定生活以后,对寄主植物的依附性很强,其成虫、若虫、卵均可借助盆景、苗木、球果、新鲜枝丫的调动传播到它自身所难以到达的地方。
  检疫检验方法
  在国内检疫检验工作中,通常采用直观检验与解剖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此蚧主要寄生在松针、嫩梢的基部,新鲜球果的鳞片间以及新生针叶的中、上部。被害松树、苗木、盆景针叶枯黄,卷曲或脱落。被害部位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在直观检验的基础上,采取样品,用解剖针剥去蚧壳,在解剖镜下参照形态特征部分的描述进行识别。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本页 | 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