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唐忠     提问时间: 2005/8/1 12:05:38
邮箱:
问题:
 
7月3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科学家质疑植树造林的生态效果》,请问各位专家有何看法?各位网友又有什么看法?不妨来次大讨论如何?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8/1 12:07:05

看了7月30日《参考消息》刊登的《科学家质疑植树造林的生态效果》,原文总的来说,主要是针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而言的。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不但不能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能蒸发大量的土壤水分,导致本来就十分干旱的土壤更加干旱。建议在这些地区还是多种草为好。正象晒衣服一样,将衣服晾晒在晒衣杆上肯定比丢在地上干得快些。树木的枝桠立在空中其水分也同样地比铺在地面的草坪蒸发得快些。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8/1 12:07:51

中国植树造林投资大收效小 沙化治理需落实权责
 
 

   【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

    4月,美国《纽约时报》曾撰文报道“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效果不好”,质疑中国植树造林运动的实际效果。我们是否真的陷入了“植树造林”偏执?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是否真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今后应该怎样作?所有这些问题,期待答案。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阿尔及利亚“绿色坝项目”、美国“罗斯福工程”是人类有史以来四大世界级造林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为四大之首。但遗憾的是,除了“罗斯福工程”后来调整策略(护土、还草、人退)、放弃造林,取得成功外,其余三项工程相对于其巨大投资(“三北防护林”已累计投资近40亿),收效都不大,甚至加速了生态退化。每逢春天,人们为何还对“造林”情有独钟呢?

“坍塌的绿色长城”

    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中国公众舆论明显对造林有利:“绿化祖国”在许多场合下是等同于“树化祖国”的,这与新闻媒体的宣传不当直接有关。实际上,中国草原覆盖率占40%,森林不到16%。这一生态背景决定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树,在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方,改变天然分布的草原,将付出惨重代价。

   其次是生态治理存在严重的部门之见。搞林的强调林,搞草的强调草,搞农的强调农,搞水的强调水,很少有人从生态规律上考虑综合的根本治理措施。在宁夏,我们沿途看到许多“生态建设林”成片死亡。20余年来,我们用了几百亿资金来“筑城”,尽管局部收效不小,但北京每年仍要“迎接”沙尘暴。绵延上千里的防护林,现在已是“坍塌的绿色长城”: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大范围植树,尤其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是得不偿失的。

    遗憾的是,即使在教训面前,那些有严重部门之见的人,包括很多专家在内依然视而不见,找出些许成功的样板来“堵”你的嘴。

财政消耗缺乏生态回报

    利益的驱动是第三大诱因。实际上,树木能不能活,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群众明明知道树木不能活为什么还要种?除了他们的声音反应不上来和政策命令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种了有“好处”。

    现行政策强调退耕还林,还林有钱,还草则没有钱,或者钱很少。这样,老百姓也就不顾树木死活来种树了。地方领导最热衷造林工程,很显然这里有“油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某些草原上的林业局将一株不足1.5米高的獐子松报价300元!树木大部分死去,但治沙造林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实惠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造林成功,其投资产出比也不合算。200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与“三北防护林”每亩花费两者相加,是326元。这样在内蒙古南部项目区的牧民,每户仅从国家“造林”项目中,就有高达48.9万元的当年收益。与其如此,对国家来说,还不如给牧民发工资,让他们什么都不要做更合算——没有畜牧,退化草地完全能够自然恢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牧民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自己的土地被划进了“三北防护林”治理区!

    资金消耗了,但资金不能保证落实到单位土地面积上,只是集中到几个容易通过验收,不足治理区域10%的项目点上。小块地方治住了,大面积退化依然进行。据悉,某旗县用1.5亿元造林治理了6%的退化土地。照这样下去,还得投入21亿元才能治理其余84%退化土地(中国草原地区90%的土地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国家要花上万亿才能治理550多个旗县的生态退化。

    这样的费用任何国家也担负不起。

沙化治理需落实权责

    中国科学院连续进行4年的实验充分证实:在那些生态退化尚没有达到生态恢复“阈值”的广大草原地区、半干旱荒漠地区,自然界靠其固有的恢复能力是能够实现生态恢复的,既不需要造林,也不需要飞播种草。

    我们采取的“以地养地”、“借助自然力恢复”途径,每亩成本只有20元!在草原或者荒漠地区,破坏因素是人与牲畜,生存压力能否消除是决定生态恢复能否成功的关键。

    然而,目前正在实行的模式是:经费发放到政府部门或各级政府,治理的风险没人承担。所以要实现生态恢复,必须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政府、科学家、农牧民,甚至企业家应当联手,寻找理性方案:由国家关心治理效果,企业或者科研部门关实际效益,同时承担治理的风险。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既保障生态恢复目标,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8/1 13:01:32

唐忠先生您好!请您登陆: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04070821.htm查看“生态学家担忧……绿色沙漠”一文。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8/1 13:09:08

其实这种说法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上个月加拿大一位林学家和森林水文学家应邀来我所访问时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有人说树木是“抽水机……”,他从水分循环的角度详尽分析了该说法的不正确性。关键问题在于:他们只看到了树木的吸水性,却忽视了林地枯枝落叶层的蓄水性。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5/8/1 13:37:56

您好,任何事物都会有好与坏的两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