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北京     提问时间: 2005/6/21 16:23:46
邮箱:
问题:
 
目前北京有许多家造林公司,是否都有问题呢?我们如何选择造林公司?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6/21 16:28:57

北京:你好!

你询问的目前北京有许多造林公司是否都有问题,请看 晨报记者 杜娟 写的报道

20多家造林公司突现北京 “摇钱树”暗藏五风险

炒楼花、炒墓地,这些都是老皇历,现在的时尚是“炒林子”。仿佛在一夜之间,北京出现了20余家专业的造林公司,按这些林业公司的说法,只要缴纳认养费,便可以当“甩手掌柜”,包下100亩土地委托他们种树,7年后包你当上百万富翁。

  “摇钱树”真诞生了吗?未必。

  买了就能种?

  政府没放林权证

  最近造林很热闹,各林业公司都承诺,一旦投资者投资一片林木,就可以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依法享有该林木的产权。但是,记者日前从北京林业部门了解到,他们还没有给任何林业公司发放过林权证。

  在通州有相当一片托管造林的基地,但通州区林业局林政资源科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现在办不了产权证。“因为林业基地的林木种在基本农田上,现在不能办产权证”。

  北京市林业局政务服务厅方面表示:“要想获得林权证,除了林木不能种在基本农田上这一条件之外,林木种植还应合理合法,到林业局立项。如果林业公司租赁农民的土地,那么林权证的所有人应该是拥有土地的农民。同时,只有林业部门有权发放林权证,而且即使有林权证,也不能私自转让他人。”

  种了就能长?

  林木生长有隐忧

  记者近日查询时还发现,北京的大多数造林公司计算的“每亩出材量”都在25立方米以上。

  按照亿霖木业有限公司的宣传:如果没有酷暑,出材量有0.5立方米,每亩55棵,出材量能达27.5立方米;而北京北方豪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算的出材量也在25立方米。

  北京市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专家却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名牌树种“欧美杨107、108”每年才能生长2.5立方米到3立方米,7年最好的树木出材量也只有21立方米。这个数字显然和造林公司提供的数字相差甚远。

  最重要的是,根据记者暗访查明,北京很多造林公司都是雇用当地普通农民进行林木管护,这恐怕很难保证林木生长的质量。

  长了就能砍?

  政策变化有风险

  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九号文件《关于加强林业发展的决定》,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参与流转。

  但是,也在去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定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北京一家名为聚隆迪林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承认了这一点——他们在通州的基地就面临风险,所以从今年开始,河北定州基地实行托管。

  况且,北京等地区到2008年是否能够砍伐树木,还是未知数。

  砍了就能卖?

  未来价格难估算

  此前,一家名为聚德隆造林公司的工作人员拿出一篇题为《中国处于土木钢铁经济时代》,以示木材价格会连年上涨。记者随后采访了该文作者——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仲大军表示,“木材价格有升幅,但价格不可能成倍增长。通过市场调节,总会达到供需平衡。”

  那么,具体到现在普遍投资的“速生杨”的价格又如何呢?

  “速生杨什么用都没有,木质太软,做建材、纸浆一般都用不着,”北京市木材厂木材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速生杨只能打成木片,用来做中密度板和刨花板的原料。”

  同时,按照这位工作人员的说法:现在他们收购一吨速生杨木材的价格最高在600元左右。至于未来的价格,这位工作人员没作评论,只是反问:“莫非您以后还能开发出什么新用途?”

  肯定能保本?

  投资合同有漏洞

  记者就此事咨询聚隆迪林业公司时发现,按照承诺,如果出材量难以达到最低的每亩15立方米,他们将全额退款,同时外加投资总额20%的利息,作为补偿。

  但是,这一重要条款却没有写在合同里。对此,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马上要对合同进行修改。此外,如果林木受到虫害、火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将如何应对,造林公司同样没把这些写到合同中。                   
  ●记者观察

  托管营林市场需尽快规范

  作为投资者,必须请专家对自己所要投资行业的数据有一个精确的计算分析后,再冷静地进行投资。

  “看一家林业公司是否诚信非常容易,就是看它是真正投资造林、增加了国土绿化面积,还是只是从农民手中把林地买过来,再转手高价出售,借林业改革之机非法集资。”专家告诉记者。

  有分析表示,在一般的投资行业中,投资回报率在10%—20%是比较正常的,房地产业的利润最高时也不过60%。因此,少数造林公司打出的年投资回报率50%很不现实,造林公司用现在的供需数据去套几年后的市场,缺乏严谨性。

  此外,记者发现,大多数造林公司都选用《一元立木材积表》,可是专家告诉记者,“一元表”已经过期了,现在应该使用以“高度和胸径”为参照的《二元立木材积表》。而关于名牌树种欧美杨107、108的材积表还没有完成,专家一般使用沙兰杨材积表对照。

  实际上,大多数造林公司都是收购了某地区已经成材的次生林,而且很多林业基地都建在北京周边的河北等地,投资人很难了解到自己林木的成长情况。

  可以肯定,从长远看,投资林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们同样可以肯定,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摇钱树”只存在于神话中。造林行业需要尽快规范,让投资者放心。

 ●名词解释

  托管营林

  目前造林公司营造的基本都是速生杨,一般成材期在7年,采用托管合作的模式,投资者买下一定的林地,获得该林木的产权,再以合同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对其林木进行管护,林木成材后采伐销售,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利益分配。

  如下是北京亿霖木业有限公司投资回报表:以通辽地区每亩林地投入资金2800元,出材量 27.5立方米为例,计算收益如下:

  按2003年的木材价格650元/立方米计算(目前市场的杨木价格已超过750元/立方米):

  每亩净收益:650×27.5-2800= 15075元

  30亩投入资金:2800×30=84000元

  30亩净收益:15075×30=452250元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5/6/21 16:32:35

北京:你好!

你询问的如何选择造林公司合作造林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 吴可采写了《如何预防“绿色陷阱”》一文,也许对你有所帮助,现摘抄如下:

  记者近日采访了银行、保险和林业投资专家,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归纳总结出稳妥投资林业须“三看”,以防让林业公司中的“李鬼”钻空子:

  一看林业公司能否代办林权证。国家林业局资源司综合处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权证由国家统一印制,各省市的县级和县级以上政府均可办理发放。但办理发放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上各地不尽相同。记者通过对北京30多家林业公司的调查了解,发现其中凡是能够代为办理林权证的公司,均可在1年内将林权证交到投资人手中。

  二看林业公司是否给投资人的林木上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日前开办了针对林业的保险业务,并接受了金禹等林业公司为投资人的林木保险业务,以免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同时保险公司在接保前,因需要对地块、树木成活率及自然风险概率进行核实,这也等于替投资人把了一道关。

  三看林业公司自身是否形成了产业链。中国林学会高级工程师王铁成对记者说,投资人的林木长大成材卖给谁?不能听林业公司拍胸脯,而应看其自身有无木材深加工企业实体届时消化投资人的林产品,以解决销售问题。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6/21 19:49:25

合作托管造林专家:"圈钱"把戏还是大有"钱途"

2005年06月19日 16:20 

 

    近一时期,“合作托管造林”这个新词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当前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许多中小投资者把目光改投向了合作托管造林,但也有一些人担心会不会是个“圈钱”的把戏。

    合作托管造林,国家政策是否允许?是否就相当于把钱存到了“绿色银行”、并一定能获取高收益?它有哪些风险?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

    合作托管造林应运而生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黎祖交说,合作托管造林是指志愿投资造林的法人或自然人,以合同方式购买一定单位的林木、享有该林木的产权,再以合同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对其进行管护,公司对服务结果做出承诺。这种方式尽管在国外早已出现,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自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在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和相关政策指引下,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种林业投资经营方式应运而生,合作托管造林是新近最受关注的一种。这一决定明确规定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林业政策法律专家陈根长认为,合作托管造林是林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推动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有重大意义。他拿交通运输和房地产来打比方:中国公路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对国民经济带动非常大,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有贷款修路机制;二是房地产业,不论其存在多少问题,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功劳都不可磨灭,而房地产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买房人先交钱,开发商拿买房人钱去修房子,再卖给买房人。托管林业在中国发展和生态建设上的意义也是如此。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黎云昆,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力量投入造林的必然性。他认为,近年来社会对木材和木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木材和木材产品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渐突出,而大规模发展用材林是解决我们用材不足的根本途径。

    “不管经济是否景气,用材林每年都在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这个和其他工业生产不一样,所以人们称用材林是‘绿色银行’”。黎云昆比喻道。

    合作托管造林风险不可忽视

    合作托管造林尽管符合当前和今后我国造林绿化趋势,但其中的风险不可忽视。据中央财经大学政策研究所所长贺强分析,合作托管造林的特点,一是资金使用周期和见效时间长,最少得五到七年;二是空间跨度大,一般投资者是在城市,林地与林木是在农村;三是产权存在双重转让的现象,一个是公司以租赁承包方式获得林地使用权,第二个是公司通过集资的方式将产权转让给零散投资者,然后投资者再把林地和林木交给公司管理;四是投资者与公司、公司与农户是以资金为纽带进行合作。

    由于这些特点,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资金使用缺乏全程监管,使投资风险较大。而且在这么长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火灾、虫灾、干旱等问题,或者经营不善、市场变化等带来的风险。

    ——投资者与林地林木两头不见面,这与股市不同——股民可以随时了解行情变化,及时掌握信息,而托管造林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

    ——产权转让复杂,有可能出现法律漏洞,以及运作过程中产权不明确现象。

    ——公司向散户集资的方式在法律不健全、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被利用,可能发展为乱集资,甚至可能出现卷款逃跑的现象。

    ——虚假宣传,有的投资方案只讲好处不讲风险,另外投资回报率设定很高,最少13%、甚至18%,而在目前的市场中投资回报率能达到百分之十几的几乎没有。

    国家林业局2004年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东北某省大概有25家从事合作托管造林的公司,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炒作林地林木,还有三分之一是一半炒作一半经营林地,其目的是为博得更多利益。为此,国家林业局曾经下发过关于合作造林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规范化经营的一系列要求。

    合作托管造林的出路在于规范运作

    黎祖交提出,造林公司吸纳社会资金,如属于融资行为,应依法报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国家金融部门应对相关资金实施有效监管;如不属于融资行为,作为投资人有权了解资金使用情况,托管公司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投资人报告相关资金使用情况,避免投资人被欺诈,造成经济损失。一句话,就是要对合作托管造林吸纳资金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监管。

    他还表示,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流转要规范运作:

    一是审查资质。并不是所有的造林公司都有开展合作托管造林,参与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的资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投资人一定要认真审查;

    二是明确权属。不仅流转后的权属要明确,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发证机关一栏盖章的《林权证》作凭证,还包括流转前的权属要明确。只有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才能纳入流转的范围;

    三是资产评估。各种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流转,必须先经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合理确定林价之后才能进行;

    四是按流转程序办。有关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核发林权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是要加强管理。在流转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切实加强对流转后应当用于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

    陈根长认为,在托管林业的保护机制里面,一是要有规范化的流转机制,就是通过托管林业投资的人拿到林权证后,可以转让、租赁等,有了这样的机制,种树效益周期长的问题才能解决。二是要有投资者的利益保障机制,例如信息披露要有监管,以及对资金的监管机制。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6/21 19:54:12

是“神话”还是“陷阱”? ——揭开托管造林投资高回报的面纱

       近年

来,一种被宣传为“零风险、高回报”的托管造林方式由北到南,席卷我国多个省份。据宣称只需投资者在家坐等,数年后就可以得到少则数万元、多则10多万元的回报。尽管有关部门多次提醒高额回报背后存在投资“陷阱”,但投资者依然趋之若鹜。不久前,石家庄市一家托管造林公司卷款潜逃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托管造林真是“天上掉馅饼”的神话,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快速致富:众目睽睽之下设骗局

    所谓托管造林,是指造林公司承包、收购某地已有林地或新造林地,再将林地以单位面积出售给投资者,同时林木权属也流转给投资者,投资者再委托造林公司进行管护经营,到一定年限后,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利益分配。

    河北杜邦林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杜邦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公司,2004年10月成立后,通过媒体不遗余力地对外宣传“绿色银行”、“收益率高达20%”等,并宣称已在新乐市某乡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向当地农民租赁林地,建起了“河北杜邦万亩速生林基地”。在这样的蛊惑面前,共有31位投资者投资,总金额150万元。但3个月后,这家公司实际只支付了租林地订金10万元,老板就携投资者的150万元,逃之夭夭。

    一位姓刘的投资者说,按照杜邦公司与他签订的协议,只要缴纳林地费和托管费5万元,就可以购买10亩林地,每亩含50棵欧美速生杨。7年后每亩可出木材15立方米,获纯利1万元,这样5万元就变成了10万元。为了增加可信度,公司还组织投资者前往新乐市观看“林地”,但严格控制投资者与当地村民接触。没想到这是事先设定的骗局!

    据了解,目前仅在河北招商的就有18家托管造林公司,多数的运作模式与杜邦公司相似:它们往往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发展速生丰产林,快速致富,以少则20%,多到百分之七八十的高投资回报率吸引群众参与投资、招商合作、托管造林,而且宣称其“风险为零”。

     高额回报:“馅饼”还是“陷阱”?

    记者近日参加了一家托管造林公司在石家庄的“投资见面会”。

    这家号称是全国最大的托管造林公司,宣称其在5年之内,种植速生杨1500万亩。该公司的运作方式是,只要每个投资者交纳公司2.6万元,就可以得到远在内蒙古的一块面积10亩的林地,这块林地由公司管理、照顾,投资者只需在家坐等,甚至可以不必知道自己林地的所在位置,长势好坏,8年后就会得到高额回报。

    按照这家公司的总经理的解说,以每亩林地有60棵速生杨计算,8年后成材,10亩林地的收入至少有12万元,纯利润近10万元。

    “这有点像天方夜谭。”河北省林业厅的一位专家说。他告诉记者,在河北省,一亩地至多可种40棵树木,大约可产10方木材,以一方600元计算,毛收入不过6000元,10亩地不过6万元,去除树木成材前的人力、物力投资,纯收入也就区区数万元,12万元绝对不可能。更何况,内蒙古许多地方的环境并不适合种植速生杨,8年之后林木能否成材还得打个问号。

    还有另一个地方需要打上问号。这位专家说,号称短短数年之内完成1500万亩的种植面积,在业内人士听来,这是一个过于浩大、难以完成的工程。以河北省为例,近几年,河北省每年完成300多万亩的种林面积,需要投资10亿元人民币左右,动用人力无数,即使在不计林木死亡率的前提下,5年时间达到1500万亩也是一项无比艰难的任务。举全省之力都存在很大困难的任务,一个公司又怎会有如此庞大的人力和物力?

    按照有关法规,造林公司的夸大宣传实际已涉嫌非法广告,应接受工商部门查处。然而,石家庄市工商局市场分局执法科科长王岱说,此前一段时间,大多托管造林公司的对外宣传多是通过当地媒体,但近来媒体上已鲜见此类广告,目前主要是通过散发传单、业务员游说的方法吸引投资者,他们对非法宣传“围剿”起来难度不小。记者参加的“投资见面会”上,随机询问了几个来“听课”的市民,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之所以听说此事,是偶然碰到该公司的业务员,并在其主动搭讪、游说下抱着好奇心理来看看的。

      造林风险会不会演变为金融风险?

    近两年来,托管造林在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北、湖南等地都有出现,金融部门认为,由于托管造林是一种社会融资行为,如果监管缺失很可能由造林风险演变为金融风险。

    河北省政府金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目前托管造林公司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程序与一般商业公司无异。但套用金融部门有关规定,未经金融主管部门批准,托管造林公司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应属变相非法集资范畴。

    河北省银监局工作人员说,投资者购买的是一种将来的收益期望值,在很长时间内,这些公司很可能因为出现各种市场或种植问题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可是他们为达成交易,往往作出兑现承诺,这有变相还本付息特征。据介绍,对于托管造林经营是否涉嫌非法集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认定。

    河北省林业厅相关处室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的法规还不能认定托管造林就一定是变相非法集资。因为造林公司与投资者是一种买卖关系,而非纯粹的集资。但一些公司的宣传中存在严重不实现象则是肯定的,我们的态度就是提醒老百姓,谨防上当。

    但事实上,认定托管造林为非法集资在其他一些省份早有先例。2004年5月,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侦办了“中天集团”涉嫌非法集资案,该集团以种植速生杨可快速致富为由头,非法吸收公众投资款6900万元,该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2004年7月,山西璞真集团涉嫌非法集资案在晋中市中级法院公开审理,该公司通过托管合作造林模式,实施“速生丰产林项目”,按照委托合同,客户每投资1万元,璞真承诺5年后回报2.2万元。

      造林市场亟待健全制度

    针对托管造林项目存在巨大投资风险的现实,有关人士认为,需要对其加大监管力度,但是目前与此有关的监管规章、办法还没有出台。林业、工商、金融等部门需要联动,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

    河北省政府金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目前,对于托管造林公司的注册资金、经营范围没有具体要求。这样,一方面有的公司不按金融部门规定制订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夸大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有的皮包公司参与进来,使投机行为成为可能。托管造林作为一种社会融资行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在工商部门注册前应经金融部门严格审批。

    河北省林业厅有关同志说,由于没有权威的林业资产评估机构,许多投资主体对林业不了解,导致投资杨树幼林有些盲目。无论是市民最初购买的林木,还是几年以后需交易的林木到底身价如何,都需要建立林业资产评估制度,防止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针对投资存在的风险,有关人士呼吁建立全程监管机制。工商部门应注意观察造林公司经营动态,防止虚假、夸大事实的宣传。同时要防止类似杜邦公司的那样的抽逃资金行为。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6/21 19:56:35

专家提醒:警惕打着“造林”旗号的“绿色陷阱”

    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北方一些省市相继出现了一批以“合作造林”、“托管造林”为开发项目的林业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他们的林地,有的公司开出了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几十倍的收益率,并不约而同地称投资林业是“零风险”。

    对于这些充斥在市场上的形形色色的诱人广告,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论坛的林业专家们提醒,林业生产有其自身规律,投资林业同样也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一定要慎重行事,谨防掉进一些借造林之名、行圈钱之实的“绿色陷阱”中。

    林业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支持和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是国家的重要政策。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近5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总投入的87%都来自于民间资本。2003年,非公有制林业造林面积占全国造林面积的58%,非公有制林业工业总产值也几乎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

    但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任何一项投资都有风险,林业亦然。这种风险首先表现在林木生长周期内,可能会发生风害、冻害、涝灾、旱灾、火灾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对林木生长、木材产量和材质好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林木立地条件不好、品种选择不当、经营管护不善,也不会获得很好的收益。退一步说,即使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有保险公司承保规避,但由于林业投资周期长,林木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风险也难以预测,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需求缺口大,今后的价格必然会上涨。

    国家林业局曾经对毛白杨、泡桐、意大利杨、小黑杨、日本落叶松等10多种主要速生丰产树种的投资和效益进行分析,按每亩造林成本(不含承租土地费用等)360元、一个经营周期为10年计算,每亩生产量约为10立方米,年均生长量约为1立方米,综合出材率约为60-70%,每亩产材量约为6-7立方米。按目前每立方米木材市场价格650元计算,每亩速丰林一个经营周期的毛收入约为3900-4500元,平均每年为390-455元,其中还包括护林成本和有关税费。

    在林业专家们看来,林业投资收益率能达到10%-12%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一些造林公司在广告上鼓吹投资收益率可达到40%-50%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提醒广大投资者在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造林企业的经营主体基本情况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审查合同内容和企业广告宣传是否一致,以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6/21 19:58:18

您好!请您仔细阅读一下上述报道,我觉得您能悟出些道理。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5/6/21 20:05:39

如何预防“绿色陷阱”(据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日采访了银行、保险和林业投资专家,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归纳总结出稳妥投资林业须“三看”,以防让林业公司中的“李鬼”钻空子:

  一看林业公司能否代办林权证。国家林业局资源司综合处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权证由国家统一印制,各省市的县级和县级以上政府均可办理发放。但办理发放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上各地不尽相同。记者通过对北京30多家林业公司的调查了解,发现其中凡是能够代为办理林权证的公司,均可在1年内将林权证交到投资人手中。

  二看林业公司是否给投资人的林木上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日前开办了针对林业的保险业务,并接受了金禹等林业公司为投资人的林木保险业务,以免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同时保险公司在接保前,因需要对地块、树木成活率及自然风险概率进行核实,这也等于替投资人把了一道关。

  三看林业公司自身是否形成了产业链。中国林学会高级工程师王铁成对记者说,投资人的林木长大成材卖给谁?不能听林业公司拍胸脯,而应看其自身有无木材深加工企业实体届时消化投资人的林产品,以解决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