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株栽植。
目前,在我国南方各省区大力发展毛竹种植面积,需要解决提高成活率这一核心问题。笔者根据在2002至2004年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所在乡镇大力发展毛竹种植面积3000多亩,都用实生苗造林。下面就实生苗种植毛竹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做一探讨:
一、选择竹苗来源与成活率的关系。
首选实生苗造林既省工省力,又成活率高、发笋快、成林早。毛竹造林有移竹、移蔸、移鞭和实生苗四种方法。其中移竹造林就是广西桂北山区的传统造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提高成活率。取母竹还要具备三个条件:1.造林地要就近有母竹林,这样搬运母竹方便;2.要有充足的人力:取苗、运输、种植都要大量人工,才能达到当天挖取当天种植;3.要有经验:如选母竹时第一盘枝要双叉,挖掘时不要伤到竹鞭上的芽眼,不要挖松土团,不要扭伤竹杆与竹鞭连接处,种后要打桩固定竹杆不要让风吹动,技术上要求较高。移蔸造林、移鞭造林,从选苗、挖掘、搬运、种植都与移竹造林差不多,一样费工费力,所以这三种造林方法都不适用于大面积造林和远距离的大面积造林。而实生苗不受母竹林限制,可以就造林地附近进行大田育苗,在一、二年内可以培育出大面积造林所需竹苗,造林时当天取苗当天种,且省时省力,成活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5年我们调查了同在2003年种植,在同一山坡同一管护水平,造林方法不同的两块面积12亩的地内调查了3个样点,3年所生长新竹的调查结果是:用实生苗造林平均生长421根,移竹造林平均生长新竹77根。从调查情况看,用实生苗造林长新竹是移竹造林长新竹的18倍。那么从成林到砍伐的年限自然会提前。
二、如何提高成活率,获得毛竹大面积造林成功。
在我们种植3000多亩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面积是失败的。而失败的面积又是在毛竹适宜生长的范围内,最佳季节中种植。当然也有天气干旱的影响,但又不包括土壤积水、粘重的因素在内,下面只谈人为几个因素成功与失败:
1.苗木带泥浆保持根系湿润,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2003年春我们用一年生苗,起苗后立即粘上肥沃泥浆(六成千)浆根,经过300公里的运输,于第二、三天种植400亩,成活率都在86%以上。同一年都在造林地附近的苗地用一年半生的分蘖苗,只用稀黄泥浆与生根粉浆根,当天取苗当天种,种了相当多的面积,结果少部分面积成活率有20%。大部分面积成活率仅为5%。其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用肥泥浆根。2004年春,由于起苗时是阴雨天气,未浆根,苗木是一年生不分轴苗,经过运输100多公里到农户家,第二天种植,天气转晴,当天种下立即浇水保持苗木周围土壤湿润,结果成活率很低。这主要是未浆根,在运输和种植途中,苗根被风吹干了水分,造成干燥萎缩失水枯死。以上所用的造林苗在起苗后都剪去2,3的叶片,减少水份蒸发。
2.种植方法的讲究,一种是开坑回土种植,由于种植的位置不同而成活率不同。有两位农户相连两地块各1.6亩,开坑规格和时间,回土加肥,苗木及种植时间都一样的情况下,一位将苗种在坑中央,种后苗木未受积水的影响,所种的67株只成活了14株,成活率为21%。另一位将苗种在坑边沿,所种的67株成活了64株,成活率达到96%。前者成活率低,是由于回坑土肥时间太短,土层不结实,土壤中的毛细管未形成,不能供水供肥给苗根而造成,后者是借助土壤中未被破坏的毛细管,及时有供水供肥的能力,而保苗提高成活率。另一种是坑中都填充一样肥力,种植位置与上述一样,成活率却相反。笔者在一块肥力比较瘦的地里,开坑填充水库岸边的砂壤肥力,将毛竹苗种在坑边沿有54株,仅活9株,成活率为17%,种在坑中央的54株成活47株。成活率97%,这种产生成活率差异的原因,是土壤中的肥力、湿润、通透性在起作用。当然还需要在种植时,苗蔸周围的土要踩紧,让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保持根系暂时不缺水缺肥而具有活力,正常的上下输送养分而成活下来。
3.施肥与除草也是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毛竹苗种植成活后,根系就要吸收水肥,除满足根系本身所需后才输送给枝叶生长。如果根系吸收水肥多,就多输送给枝叶,枝叶生长就旺盛;枝叶旺盛,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多,就多输送给根系,根系就旺盛生长、扩大吸收面积。这样在于旱来临之前,就有一个枝叶、根系都旺盛生长的基础,则能顺利度过干旱的难关。一块新造林地群体都有旺盛生长的基础,生长就不受干旱影响,成活率就高,反之,根系又瘦又少,吸收水肥少,勉强成活,这种弱苗在干旱过程中就会被干死。
再说杂草在新造林地丛生,与竹苗争肥争光,极大地影响竹苗根系与枝叶的生长,壮苗变弱苗,弱苗变死苗,所以不除掉杂草也严重影响竹苗的成活。